獅子頭
獅子頭是鄉土菜,做的不好,硬的丟過牆,也不會散,做的好,入味,嫩而不肥。
獅子頭出自江南楊州,一斤四個,塑形後外表煎黃後墊白菜沙鍋清蒸燉煮。獅子頭到了江北鹽城變小了,一斤一二十個,塑形後外表煎黃後加豬皮燉煮。肥瘦肉比例從農業時代 1:1 到現在的 1:5,甚至以各種肥肉替代品(老豆腐、土司心、蒸肉粉、蝦仁)取代。只要肥肉不絞,細切成丁,小火燉煮,可以把肥肉丁裡的的油燉出來,只留肥肉組織,獅子頭會嫩,不會肥。
材料:
黑毛母豬或黑毛閹公豬的梅花肉(梅花肉以瘦肉有油花得名,是豬前腿凈肉,各地名稱不同,最炫的叫降霜豬肉,包餛飩的瘦豬肉就是了)五份,肥肉(是肥肉,不是肥油)一份,去皮荸薺一份半,蔥花一份半,雞蛋,鹽、糖、薑粉(末、汁)、酒、水適量。肉質好壞,是獅子頭成敗關鍵。一份材料,大約可做中型(摃丸直徑一倍半,4.5cm)獅子頭二十個。
作法:
瘦肉切成一公分方塊,剁碎,肥肉細切成丁。荸薺置入塑膠袋拍碎切丁。瘦肉用剁的,肉丁才會大塊又出絲,肥肉用切的,燉煮時才不會完全化成油,瘦肉丁要大才嫩,瘦肉剁爛了,獅子頭會像摃丸一樣硬脆。瘦肉粗剁,肥肉細切,是剁獅子頭的關鍵。改良作法,瘦肉絞一次,肥肉切丁。偷懶作法,瘦肉、肥肉全部絞一次。若不使用梅花肉,務必去筋、去膜、去碎骨,攪拌時要加點水,肉才不會祡。若瘦肉用絞的,務必勤加攪拌到出絲。攪拌時要順同一個方向才容易出絲,加點水,獅子頭會嫩,但不易成型。加蛋會易於塑形,加太白粉會易於塑形,但獅子頭會硬,能少加就少加,勤攪拌可助於塑形。肉泥調味攪拌到出絲,軟硬適度後,取一個獅子頭大小的肉泥,兩手左右手摔打肉泥數十下塑形,成型後淋上薄薄一層太白粉水,中火油鍋煎黃,放冷,冷藏或冷凍備用。獅子頭煎黃的的目的在塑形固定,在鎖住鮮味,以免燉煮時獅子頭的鮮味跑到湯汁理去了。煎的時後鍋裡的油不能太少,油少了,煎出來的獅子頭會不成球,會變成厚豬肉漢堡排,油以大約蓋住獅子頭為度。
燉煮用康寧鍋或沙鍋,火力才均勻,才不易黏鍋,鍋底鋪蔥段薑片,以防黏鍋,鋪兩層獅子頭二十個,洗淨煮開刮除脂肪的肉皮數片,加一杯醬油,鹽、糖,水蓋至獅子頭 2/3,小火煮開,轉最小火,燉一小時。獅子頭上下層翻面,繼續燉煮半小時,熄火備用。 燉獅子頭靠的是蒸汽,不是靠湯汁煮,蓋緊鍋蓋,用濕布環饒鍋蓋外沿,上下翻面,一鍋多層獅子頭,是燉煮獅子頭的關鍵。
食用時加熱即可,亦可墊白菜燉煮。獅子頭多次長時間燉煮的目的在去油、在入味,在越燉越嫩,但燉久了,會散掉,不成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