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 LTE 促進手機平板繁榮
政府推動 Wimax 時,期待輔導國內製造業,能從生產低單價的用戶終端設備,升級到服務業者高單價的設備。因初期網路不完整,缺乏 3G、Wifi 網路補足,未能成功。
LTE 已被全球認定為 4G 主流,台灣終端設備製製造業者需要一個具規模的實測環境。
Wimax 失敗,LTE 營運端設備錯失機會,LTE 用戶端設備不能落後太久。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4G LTE 需與 3G 整合營運(前文分段重 post)
4G LTE 需與 3G 整合營運
3G、4G 網路銜接期很長,銜接期 4G 網路不完整,必須靠 3G 網路補足。一旦決定推出 4G 服務,就應考慮廢除 3G 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改為分級計費。維持銜接期服務穩定以及業者持續在熱點建設的意願。
4G、3G 要一併從量計價,還是 4G、3G 分別申請,分別計價?4G、3G 業務要分流嗎?北美大多數業者業提供混合服務,沒有分流。使用者透過自動切換用戶設備,只知道網路按用量計費,不需要知道使用那種網路技術。
LTE 不能重蹈 Winmax 失敗的經驗,初期網路完整很重要,語音電話服務很重要,服務模式與國際接軌很重要,使用通用終端社備很重要,沒有人會希望手持兩隻手機,申請兩個門號。
3G、4G 網路銜接期很長,銜接期 4G 網路不完整,必須靠 3G 網路補足。一旦決定推出 4G 服務,就應考慮廢除 3G 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改為分級計費。維持銜接期服務穩定以及業者持續在熱點建設的意願。
4G、3G 要一併從量計價,還是 4G、3G 分別申請,分別計價?4G、3G 業務要分流嗎?北美大多數業者業提供混合服務,沒有分流。使用者透過自動切換用戶設備,只知道網路按用量計費,不需要知道使用那種網路技術。
LTE 不能重蹈 Winmax 失敗的經驗,初期網路完整很重要,語音電話服務很重要,服務模式與國際接軌很重要,使用通用終端社備很重要,沒有人會希望手持兩隻手機,申請兩個門號。
行動上網與階梯費率(前文分段重 post)
行動上網與階梯費率
3G 原本設計供視訊電話使用,按傳統電話計時計量收費。建設多年,視訊電話推廣不起來,把 3G 頻寬用於手機上網,按用量計費,仍然推不起來。直到採用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才獲得市場青睞。3G 系統原本設計用於點對點通話,改為用於上網,難免發生壅塞。初期系統用戶少,有閒置頻寬,不會壅塞。單一費率吃到飽,受到用戶喜愛,業者基於業務考量,繼 續以單一費率吃到飽計價。但業者收入固定,擴充系統意願不高,尖峰時段熱點難免會有壅塞,但並未嚐試變更計費方式疏導流量,業者多以增建基地台因應。直到 熱點區域壅塞惡化,4G Wimax、LTE 開始佈建,為在 4G 網建構完成前仍可提供服務,以用戶終端設備自動切換 3G、4G 上網,整合 3G、4G 業務,才以改良制分級收費,替代單一費率吃到飽與計量收費。
改良制分級收費以 90% 3G 用戶最高使用量為基準,大約每月在 6~10G 左右。是 3G 一般連線速率 400Mbs/sec 不斷線全月用量 1/20,按單一費率吃到飽計費,除最高用量的 10% 老用戶若續約可以延用單一費率吃到飽,新簽約的高用量用戶必須付出超量使用費,超量費用大約以 1G、2G 為計費單位,超量單價大約是合約單價的兩倍。
交通部原本規畫等 2G 頻譜回收,2015 年才釋出 LTE 執照。日前由國防部所使用的 700MHz 頻譜可望提前繳回,NCC 表示 LTE 執照最快 2013 年 7 月就可釋出。
3G、4G 網路銜接期很長,銜接期 4G 網路不完整,必須靠 3G 網路補足。一旦決定推出 4G 服務,就應考慮廢除 3G 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改為分級計費。維持銜接期服務穩定以及業者持續在熱點建設的意願。
國內即將開放 4G LTE,建議先調整 3G 上網價格做準備,國內 3G、4G 分級計費參考價為:
1G~10G 定額合約每 1G 每月 $100,超過合約用量每 1G $200。
例如:
固定合約2G($200/月)、4G($400/月)、6G($600/月)、8G($800/月)、10G($1000/月)
超過合約用量 1G($200)
如此計費方式,大部分使用者(90%)依目前用量月租都可以減半。根據北美經驗,第一年業者收費會稍減,但上網用戶數會大增,業者實質營收不會改變多少,但 可以從單一費率吃到飽轉型到分級計量收費,投資 4G LTE、Wimax 未來可望因用量增加而回收建置費用。除非行動上網技術進步,容量無限,分級計費最能保障網路品質,提高業者升級意願。
3G 原本設計供視訊電話使用,按傳統電話計時計量收費。建設多年,視訊電話推廣不起來,把 3G 頻寬用於手機上網,按用量計費,仍然推不起來。直到採用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才獲得市場青睞。3G 系統原本設計用於點對點通話,改為用於上網,難免發生壅塞。初期系統用戶少,有閒置頻寬,不會壅塞。單一費率吃到飽,受到用戶喜愛,業者基於業務考量,繼 續以單一費率吃到飽計價。但業者收入固定,擴充系統意願不高,尖峰時段熱點難免會有壅塞,但並未嚐試變更計費方式疏導流量,業者多以增建基地台因應。直到 熱點區域壅塞惡化,4G Wimax、LTE 開始佈建,為在 4G 網建構完成前仍可提供服務,以用戶終端設備自動切換 3G、4G 上網,整合 3G、4G 業務,才以改良制分級收費,替代單一費率吃到飽與計量收費。
改良制分級收費以 90% 3G 用戶最高使用量為基準,大約每月在 6~10G 左右。是 3G 一般連線速率 400Mbs/sec 不斷線全月用量 1/20,按單一費率吃到飽計費,除最高用量的 10% 老用戶若續約可以延用單一費率吃到飽,新簽約的高用量用戶必須付出超量使用費,超量費用大約以 1G、2G 為計費單位,超量單價大約是合約單價的兩倍。
交通部原本規畫等 2G 頻譜回收,2015 年才釋出 LTE 執照。日前由國防部所使用的 700MHz 頻譜可望提前繳回,NCC 表示 LTE 執照最快 2013 年 7 月就可釋出。
3G、4G 網路銜接期很長,銜接期 4G 網路不完整,必須靠 3G 網路補足。一旦決定推出 4G 服務,就應考慮廢除 3G 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改為分級計費。維持銜接期服務穩定以及業者持續在熱點建設的意願。
國內即將開放 4G LTE,建議先調整 3G 上網價格做準備,國內 3G、4G 分級計費參考價為:
1G~10G 定額合約每 1G 每月 $100,超過合約用量每 1G $200。
例如:
固定合約2G($200/月)、4G($400/月)、6G($600/月)、8G($800/月)、10G($1000/月)
超過合約用量 1G($200)
如此計費方式,大部分使用者(90%)依目前用量月租都可以減半。根據北美經驗,第一年業者收費會稍減,但上網用戶數會大增,業者實質營收不會改變多少,但 可以從單一費率吃到飽轉型到分級計量收費,投資 4G LTE、Wimax 未來可望因用量增加而回收建置費用。除非行動上網技術進步,容量無限,分級計費最能保障網路品質,提高業者升級意願。
行動上網分級階梯收費才能促進業者提高服務品質(前文分段重 post)
行動上網分級階梯收費才能促進業者提高服務品質
鞭趕牛去吃草不如引誘牛去吃草
3G 原本設計供視訊電話使用,按傳統電話計時計量收費。建設多年,視訊電話推廣不起來,把 3G 頻寬用於手機上網,按用量計費,仍然推不起來。直到採用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才獲得市場青睞。
3G 系統原本設計用於點對點通話,改為用於上網,難免發生壅塞。初期系統用戶少,有閒置頻寬,不會壅塞。單一費率吃到飽,受到用戶喜愛,業者基於業務考量,繼續以單一費率吃到飽計價。
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3G 業者收入固定,擴充系統意願不高,尖峰時段熱點難免會有壅塞,NCC 並未嚐試變更計費方式疏導流量,僅以勸導業者增建基地台因應。熱點區域壅塞必定惡化,更新 3G 意願低落,4G Wimax、LTE 佈建意願低落,行動上網以改良制分級收費,替代單一費率吃到飽與計量收費,才能促進業者提高服務品質,提高 4G 網路佈建意願。
行動上網要提供差別服務:防災優先於一般通話,一般通話優先於上網,文字圖片上網優先於視訊,再搭配按使用量計價,按尖峰離峰時段計價,才能滿足大眾使用不會因雍塞降低服務品質。
單一費率吃到飽,不可以,也不可能,也不應該,在 4G 行動上網實現。單一費率吃到飽,透過可以無限擴充的光纖網路才有可能實現。目前國內行動上網提供單一費率吃到飽,暗示使用者大膽放心的用,電話公司可以無限擴充。一旦發生雍塞,使用者就會有被欺騙的感覺。
北美行動電話業者從推出少數試用 LTE 服務,就開始花兩年時間調整行動電話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到按使用量分級梯階計費,兩年後才大量推出 LTE 3G wifi 整合服務。
因為有單一費率吃到飽大頻寬的固定網路光纖、Cable 上網,行動裝制顯示能力一再進步,處理器規格不斷提升,與桌上固定設備差距越來越小,吃頻寬的應用會不斷推出,4G 行動上網頻譜有限,擴充基地台會有抗爭,若行動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不轉型到按使用量分級梯階計費,4G 服務一定被拖垮。
鞭趕牛去吃草不如引誘牛去吃草
3G 原本設計供視訊電話使用,按傳統電話計時計量收費。建設多年,視訊電話推廣不起來,把 3G 頻寬用於手機上網,按用量計費,仍然推不起來。直到採用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才獲得市場青睞。
3G 系統原本設計用於點對點通話,改為用於上網,難免發生壅塞。初期系統用戶少,有閒置頻寬,不會壅塞。單一費率吃到飽,受到用戶喜愛,業者基於業務考量,繼續以單一費率吃到飽計價。
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3G 業者收入固定,擴充系統意願不高,尖峰時段熱點難免會有壅塞,NCC 並未嚐試變更計費方式疏導流量,僅以勸導業者增建基地台因應。熱點區域壅塞必定惡化,更新 3G 意願低落,4G Wimax、LTE 佈建意願低落,行動上網以改良制分級收費,替代單一費率吃到飽與計量收費,才能促進業者提高服務品質,提高 4G 網路佈建意願。
行動上網要提供差別服務:防災優先於一般通話,一般通話優先於上網,文字圖片上網優先於視訊,再搭配按使用量計價,按尖峰離峰時段計價,才能滿足大眾使用不會因雍塞降低服務品質。
單一費率吃到飽,不可以,也不可能,也不應該,在 4G 行動上網實現。單一費率吃到飽,透過可以無限擴充的光纖網路才有可能實現。目前國內行動上網提供單一費率吃到飽,暗示使用者大膽放心的用,電話公司可以無限擴充。一旦發生雍塞,使用者就會有被欺騙的感覺。
北美行動電話業者從推出少數試用 LTE 服務,就開始花兩年時間調整行動電話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到按使用量分級梯階計費,兩年後才大量推出 LTE 3G wifi 整合服務。
因為有單一費率吃到飽大頻寬的固定網路光纖、Cable 上網,行動裝制顯示能力一再進步,處理器規格不斷提升,與桌上固定設備差距越來越小,吃頻寬的應用會不斷推出,4G 行動上網頻譜有限,擴充基地台會有抗爭,若行動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不轉型到按使用量分級梯階計費,4G 服務一定被拖垮。
Wimax 需與 3G 整合營運(前文分段重 post)
Wimax 需與 3G 整合營運
很少人需要一個只能上網的智慧手機。通話時用另一個手機。Wimax 失敗在業者初期覆蓋率不足,服務穩定性不足。缺乏可以自動補強 Wimax 的用戶設備(必要時自動啟用 3G 網、Wifi 網以補 Wimax 初期網路建構之不足)。又面臨 3G 、ADSL、FTTB、CABLE 單一費率吃到飽夾殺,Wimax 無法突初重圍,達到經濟規模,回收建置費用。Wimax 曾經面臨的困難,開放 LTE 時也會遇到。若不考慮結合現有 3G、Wifi 業務,LTE 會面臨 Wimax 同樣的窘境。 現有 3G 業者繼續投資意願也會因 LTE 開放而遲疑,LTE 開放要考慮到現有 3G 業者的經營。把 LTE 視為 3G 上網的擴充,對用戶最有利。把 Wimax 頻率直接轉為 LTE,公平性有疑慮,輔導 Wimax 業者與 3G 業者整合,才是正途。
很少人需要一個只能上網的智慧手機。通話時用另一個手機。Wimax 失敗在業者初期覆蓋率不足,服務穩定性不足。缺乏可以自動補強 Wimax 的用戶設備(必要時自動啟用 3G 網、Wifi 網以補 Wimax 初期網路建構之不足)。又面臨 3G 、ADSL、FTTB、CABLE 單一費率吃到飽夾殺,Wimax 無法突初重圍,達到經濟規模,回收建置費用。Wimax 曾經面臨的困難,開放 LTE 時也會遇到。若不考慮結合現有 3G、Wifi 業務,LTE 會面臨 Wimax 同樣的窘境。 現有 3G 業者繼續投資意願也會因 LTE 開放而遲疑,LTE 開放要考慮到現有 3G 業者的經營。把 LTE 視為 3G 上網的擴充,對用戶最有利。把 Wimax 頻率直接轉為 LTE,公平性有疑慮,輔導 Wimax 業者與 3G 業者整合,才是正途。
優先開放 3G 業者共構 LTE 700(前文分段重 post)
優先開放 3G 業者共構 LTE 700
要保留 LTE 部分頻道給現有 3G 業者嗎?北美 3G 業者沒有 LTE 共通頻道。台灣現有行動電話業者需要共同的 LTE 頻道服務嗎?考慮門號可攜,使用者不會被 LTE 硬體綁架,控制基地台數量,提高覆蓋率,都需要共同的 LTE 頻道,目前 LTE 技術,不同頻律的 LTE 服務商,用戶硬體不通用。LTE 最好的 700 頻率應保留給所有行動電話業者共用共構 LTE 網路。
共同營運監理單位業者用使用者都需要學習,優先開放 3G 業者共構 LTE 700 是最好的開始。
要保留 LTE 部分頻道給現有 3G 業者嗎?北美 3G 業者沒有 LTE 共通頻道。台灣現有行動電話業者需要共同的 LTE 頻道服務嗎?考慮門號可攜,使用者不會被 LTE 硬體綁架,控制基地台數量,提高覆蓋率,都需要共同的 LTE 頻道,目前 LTE 技術,不同頻律的 LTE 服務商,用戶硬體不通用。LTE 最好的 700 頻率應保留給所有行動電話業者共用共構 LTE 網路。
共同營運監理單位業者用使用者都需要學習,優先開放 3G 業者共構 LTE 700 是最好的開始。
雲端運算
雲端運算
天上的一朵雲,有人看像是一隻大白鵝,有人看像一隻大灰熊。雲端運算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
硬體派最寬鬆的說法:伺服器放在遠端就是雲端運算,網路硬碟當然算雲端運算,集中式機架伺服器,也是雲端運算,Client Server 型的服務當然也是雲端服務。
個人以為雲端服務是:針對 Server、Client 不同位置、平台、提供一致性、延續性服務叫雲端服務。
雲端服務不應僅強調於節省電力、節省空調、節省設備購置成本、節省維運成本,雲端服務應該包含傳統服務不能達成的創新服務型態:機動調度 Server,節省網路負載,集中儲存,降低版本不一,需要一再同步的困擾。
國內推動雲端產業若還集中在提高網路效能、節約這兩個傳統議題上,雲端產業還是低附加價值的底層設備製造業,與 PC 組裝代工並無不同。
舉例說明雲端服務:
手機裡的通訊錄、平板電腦裡的通訊錄、桌上電腦裡的通訊錄、秘書電腦裡的通訊錄集中儲存、集中使用,具有漫遊查詢、鎖定、異動功能,網路離線再度連線時,會自動同步,是典型的雲端服務。
手機裡的行事曆、秘書電腦裡的行事曆,是同一份行事曆,網路中斷再恢復時,能自動再同步,當事人、秘書、群組工作同仁都能夠查閱、預約、變動,也是典型的雲端應用。
用手機閱讀、收發 Email,用平板電腦閱讀、收發 Email,用筆記電腦閱讀、收發 Email,用家裡電腦閱讀、收發 Email,在國內外、辦公室、家裡,用旅館、公共場所電腦閱讀、收發 Email 具有一致性、具有安全性、具漫遊功能、必要時具有自動同步功能、網路頻寬雍塞影響能降到最低,也是典型的雲端應用。
群組成員多人共同編輯同一份文件,具有自動分章、分節、版本更新、回溯功能,章節鎖定功能,版本說明功能,版本異動記錄,版本回溯功能,當然最能避免錯誤、避免重複修改,是最能增加生產力的雲端服務。
為減輕行動裝置重量,減輕行動裝置耗電量,必須把部分運算改用遠端伺服器,部分儲存空間放到網路硬碟,為減輕網路負擔,需要隨時調整,就近使用負載最輕的運算伺服器,必須把常用檔案利用離峰調度到鄰近的網路硬碟,具漫遊功能的網路運算儲存服務也是點型的雲端服務。
具有時間性,非全時段需求、容量快速變化的服務。研發階段,業務推廣階段,一個月一次的服務,一年一次的服務,上線使用頻率不確定的服務,需要保留的服務,都適合使用雲端技術。
Apple 的音樂,Amazon 的書籍,eBay 各國的拍賣,Google Email,Youtube 的動畫,都不僅是遠端儲存,Client 可以漫遊,Sever 也會按需求自動調度。
再舉例來說明那些服務使用雲端技術名不正、言不順、耗費建制成本、虛耗網路頻寬、增加系統複雜度、提高故障機率的服務:
Client 端不需移動的服務。
Server 不需自動漫遊、調整位置,就近服務 Client,降低網路距離的服務。
單機作業維運耗電、空調、設備購置、維運,已具經濟規模的服務。
即時應用又不能接受服務效能變動的服務。
不能容忍網路中斷、服務品質變動的服務。
不能接受 Internet、TCP/IP、Vlan 網路架構可能互相干擾的應用。
集中調度運算、儲存能力,效果不彰、成本更高的應用。
不能接受調度運算儲存的延遲、與安全性的服務。
雲端服務大多需要上下行對稱式網路,雲端桌面最少需要具有即時下載動畫的網路頻寬,普羅級的雲端網路需要推的動網路硬碟,雲端服務網路流量大多屬於獨佔使用性質,網路骨幹需要提升,網路集縮比須要提升。
最需要網路頻寬,最具發展淺力,最需要網路頻寬的普級性雲端應用應為具漫遊功能的網路桌面。
雲端服務是觀念的改變,不是網路提升,不是使用集中伺服器。
天上的一朵雲,有人看像是一隻大白鵝,有人看像一隻大灰熊。雲端運算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
硬體派最寬鬆的說法:伺服器放在遠端就是雲端運算,網路硬碟當然算雲端運算,集中式機架伺服器,也是雲端運算,Client Server 型的服務當然也是雲端服務。
個人以為雲端服務是:針對 Server、Client 不同位置、平台、提供一致性、延續性服務叫雲端服務。
雲端服務不應僅強調於節省電力、節省空調、節省設備購置成本、節省維運成本,雲端服務應該包含傳統服務不能達成的創新服務型態:機動調度 Server,節省網路負載,集中儲存,降低版本不一,需要一再同步的困擾。
國內推動雲端產業若還集中在提高網路效能、節約這兩個傳統議題上,雲端產業還是低附加價值的底層設備製造業,與 PC 組裝代工並無不同。
舉例說明雲端服務:
手機裡的通訊錄、平板電腦裡的通訊錄、桌上電腦裡的通訊錄、秘書電腦裡的通訊錄集中儲存、集中使用,具有漫遊查詢、鎖定、異動功能,網路離線再度連線時,會自動同步,是典型的雲端服務。
手機裡的行事曆、秘書電腦裡的行事曆,是同一份行事曆,網路中斷再恢復時,能自動再同步,當事人、秘書、群組工作同仁都能夠查閱、預約、變動,也是典型的雲端應用。
用手機閱讀、收發 Email,用平板電腦閱讀、收發 Email,用筆記電腦閱讀、收發 Email,用家裡電腦閱讀、收發 Email,在國內外、辦公室、家裡,用旅館、公共場所電腦閱讀、收發 Email 具有一致性、具有安全性、具漫遊功能、必要時具有自動同步功能、網路頻寬雍塞影響能降到最低,也是典型的雲端應用。
群組成員多人共同編輯同一份文件,具有自動分章、分節、版本更新、回溯功能,章節鎖定功能,版本說明功能,版本異動記錄,版本回溯功能,當然最能避免錯誤、避免重複修改,是最能增加生產力的雲端服務。
為減輕行動裝置重量,減輕行動裝置耗電量,必須把部分運算改用遠端伺服器,部分儲存空間放到網路硬碟,為減輕網路負擔,需要隨時調整,就近使用負載最輕的運算伺服器,必須把常用檔案利用離峰調度到鄰近的網路硬碟,具漫遊功能的網路運算儲存服務也是點型的雲端服務。
具有時間性,非全時段需求、容量快速變化的服務。研發階段,業務推廣階段,一個月一次的服務,一年一次的服務,上線使用頻率不確定的服務,需要保留的服務,都適合使用雲端技術。
Apple 的音樂,Amazon 的書籍,eBay 各國的拍賣,Google Email,Youtube 的動畫,都不僅是遠端儲存,Client 可以漫遊,Sever 也會按需求自動調度。
再舉例來說明那些服務使用雲端技術名不正、言不順、耗費建制成本、虛耗網路頻寬、增加系統複雜度、提高故障機率的服務:
Client 端不需移動的服務。
Server 不需自動漫遊、調整位置,就近服務 Client,降低網路距離的服務。
單機作業維運耗電、空調、設備購置、維運,已具經濟規模的服務。
即時應用又不能接受服務效能變動的服務。
不能容忍網路中斷、服務品質變動的服務。
不能接受 Internet、TCP/IP、Vlan 網路架構可能互相干擾的應用。
集中調度運算、儲存能力,效果不彰、成本更高的應用。
不能接受調度運算儲存的延遲、與安全性的服務。
雲端服務大多需要上下行對稱式網路,雲端桌面最少需要具有即時下載動畫的網路頻寬,普羅級的雲端網路需要推的動網路硬碟,雲端服務網路流量大多屬於獨佔使用性質,網路骨幹需要提升,網路集縮比須要提升。
最需要網路頻寬,最具發展淺力,最需要網路頻寬的普級性雲端應用應為具漫遊功能的網路桌面。
雲端服務是觀念的改變,不是網路提升,不是使用集中伺服器。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開放 LTE 與推動行動上網分級計費
開放 LTE 與推動行動上網分級計費
3G 原本設計供視訊電話使用,按傳統電話計時計量收費。建設多年,視訊電話推廣不起來,把 3G 頻寬用於手機上網,按用量計費,仍然推不起來。直到採用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才獲得市場青睞。3G 系統原本設計用於點對點通話,改為用於上網,難免發生壅塞。初期系統用戶少,有閒置頻寬,不會壅塞。單一費率吃到飽,受到用戶喜愛,業者基於業務考量,繼續以單一費率吃到飽計價。但業者收入固定,擴充系統意願不高,尖峰時段熱點難免會有壅塞,但並未嚐試變更計費方式疏導流量,業者多以增建基地台因應。直到熱點區域壅塞惡化,4G Wimax、LTE 開始佈建,為在 4G 網建構完成前仍可提供服務,以用戶終端設備自動切換 3G、4G 上網,整合 3G、4G 業務,才以改良制分級收費,替代單一費率吃到飽與計量收費。
改良制分級收費以 90% 3G 用戶最高使用量為基準,大約每月在 6~10G 左右。是 3G 一般連線速率 400Mbs/sec 不斷線全月用量 1/20,按單一費率吃到飽計費,除最高用量的 10% 老用戶若續約可以延用單一費率吃到飽,新簽約的高用量用戶必須付出超量使用費,超量費用大約以 1G、2G 為計費單位,超量單價大約是合約單價的兩倍。
交通部原本規畫等 2G 頻譜回收,2015 年才釋出 LTE 執照。日前由國防部所使用的 700MHz 頻譜可望提前繳回,NCC 表示 LTE 執照最快 2013 年 7 月就可釋出。
3G、4G 網路銜接期很長,銜接期 4G 網路不完整,必須靠 3G 網路補足。一旦決定推出 4G 服務,就應考慮廢除 3G 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改為分級計費。維持銜接期服務穩定以及業者持續在熱點建設的意願。
國內即將開放 4G LTE,建議先調整 3G 上網價格做準備,國內 3G、4G 分級計費參考價為:
1G~10G 定額合約每 1G 每月 $100,超過合約用量每 1G $200。
例如:
固定合約2G($200/月)、4G($400/月)、6G($600/月)、8G($800/月)、10G($1000/月)
超過合約用量 1G($200)
如此計費方式,大部分使用者(90%)依目前用量月租都可以減半。根據北美經驗,第一年業者收費會稍減,但上網用戶數會大增,業者實質營收不會改變多少,但可以從單一費率吃到飽轉型到分級計量收費,投資 4G LTE、Wimax 未來可望因用量增加而回收建置費用。除非行動上網技術進步,容量無限,分級計費最能保障網路品質,提高業者升級意願。
很少人要一個只能上網的智慧手機。通話時用另一個手機。Wimax 失敗在業者初期覆蓋率不足,服務穩定性不足。缺乏可以自動補強 Wimax 的用戶設備(必要時自動啟用 3G 網、Wifi 網以補 Wimax 初期網路建構之不足)。又面臨 3G 、ADSL、FTTB、CABLE 單一費率吃到飽夾殺,Wimax 無法突初重圍,達到經濟規模,回收建置費用。Wimax 曾經面臨的困難,開放 LTE 時也會遇到。若不考慮結合現有 3G、Wifi 業務,LTE 會面臨 Wimax 同樣的窘境。 現有 3G 業者繼續投資意願也會因 LTE 開放而遲疑,LTE 開放要考慮到現有 3G 業者的經營。把 LTE 視為 3G 上網的擴充,對用戶最有利。把 Wimax 頻率直接轉為 LTE,公平性有疑慮,輔導 Wimax 業者與 3G 業者整合,才是正途。
目前交通部仍未確定頻譜使用規劃,NCC 也未決議 LTE 發照數量與細節。同為新一代 4G 技術的 WiMax 執照,早在 2007 年就已發放,目前雖經整併,業務仍無起色,但繼續提供服務,在國內市佔率很低,缺乏傳統電話服務,網路不完整,用戶設備不普及,服務定位不明確,營收並不理想。LTE 較現有 3G 技術,理論上下載頻寬可望加大至 1Gbps,上傳速率 500Mbps。
行動裝置目前主要的網路應用有:群組人際溝通服務,youtube 類非即時視訊服務,Email等網路通訊服務,網頁瀏覽,金流服務,網路視訊電話服務,傳統電話服務,即時視訊服務。
即將盛行的行動裝置雲端服務:一般應用在行動裝置傳輸量不會大,雲端檔案備份傳輸量大,但不是即時需求,行動裝置可以透過固定網路完成。雲端桌面、雲端硬碟、雲端作業系統是雙向大量即時需求,但市場接不接受,還有待考驗。
行動上網因有固定網路追趕,寬頻服務有固定網路做先期測試,行動上網尖峰時段熱點壅塞,必須靠分級收費導引使用量,必須靠分級收費提高業者擴充題升容量的動機。
4G、3G 要一併從量計價,還是 4G、3G 分別申請,分別計價?4G、3G 業務要分流嗎?北美大多數業者業提供混合服務,沒有分流。使用者透過自動切換用戶設備,只知道網路按用量計費,不需要知道使用那種網路技術。
要保留 LTE 部分頻道給現有 3G 業者嗎?北美 3G 業者沒有 LTE 共通頻道。台灣現有行動電話業者需要共同的 LTE 頻道服務嗎?考慮門號可攜,使用者不會被 LTE 硬體綁架,控制基地台數量,提高覆蓋率,都需要共同的 LTE 頻道,目前 LTE 技術,不同頻律的 LTE 服務商,用戶硬體不通用。LTE 最好的 700 頻率應保留給所有行動電話業者共用共構 LTE 網路。
要公開競價標售 4G 頻道?還是壓低定價審核遴選業者發放?新業者搶得過 3G 舊業者嗎?要保留新業者進入行動通訊市場嗎?單純競價會不會拉高用戶服務價格,導致 4G 服務推廣不易?台灣需要新的行動電話業者嗎? Wimax 沒有推起來,是否跟電話業務分離有關?還是新業者資金不足?市場對新業者,新服務信心不足?
台灣上網專用 4G (Wimax 、LTE)若不搭配行動電話服務,能被市場接受嗎?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嗎?能存活嗎?智慧型手機以上網為主,但還是需要傳統電話陪襯。
行動上網要在固定頻譜之內服務,在可預見的技術上,頻寬容量永遠趕不上市場需求,行動上網會受到建築物阻隔,四散的電波會有健康顧慮,基地台建設會受到抗爭,即便電話公司願意花錢擴充基地台,也會受限於頻譜,一定地區內能夠服務的人數與總頻寬有限制。不可能與固定網路競爭頻寬、螢幕解析度、設備價格。
行動上網要提供差別服務:防災優先於一般通話,一般通話優先於上網,文字圖片上網優先於視訊,再搭配按使用量計價,按尖峰離峰時段計價,才能滿足大眾使用不會因雍塞降低服務品質。
單一費率吃到飽,不可以,也不可能,也不應該,在 4G 行動上網實現。單一費率吃到飽,透過可以無限擴充的光纖網路才有可能實現。目前國內行動上網提供單一費率吃到飽,暗示使用者大膽放心的用,電話公司可以無限擴充。一旦發生雍塞,使用者就會有被欺騙的感覺。
北美行動電話業者從推出少數試用 LTE 服務,就開始花兩年時間調整行動電話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到按使用量計費,兩年後才大量推出 LTE 3G wifi 整合服務。
因為有單一費率吃到飽大頻寬的固定網路光纖、Cable 上網,行動裝制顯示能力一再進步,處理器規格不斷提升,與桌上固定設備差距越來越小,吃頻寬的應用會不斷推出,4G 行動上網頻譜有限,擴充基地台會有抗爭,若行動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不轉型到按使用量計費,4G 服務一定被拖垮。
3G 原本設計供視訊電話使用,按傳統電話計時計量收費。建設多年,視訊電話推廣不起來,把 3G 頻寬用於手機上網,按用量計費,仍然推不起來。直到採用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才獲得市場青睞。3G 系統原本設計用於點對點通話,改為用於上網,難免發生壅塞。初期系統用戶少,有閒置頻寬,不會壅塞。單一費率吃到飽,受到用戶喜愛,業者基於業務考量,繼續以單一費率吃到飽計價。但業者收入固定,擴充系統意願不高,尖峰時段熱點難免會有壅塞,但並未嚐試變更計費方式疏導流量,業者多以增建基地台因應。直到熱點區域壅塞惡化,4G Wimax、LTE 開始佈建,為在 4G 網建構完成前仍可提供服務,以用戶終端設備自動切換 3G、4G 上網,整合 3G、4G 業務,才以改良制分級收費,替代單一費率吃到飽與計量收費。
改良制分級收費以 90% 3G 用戶最高使用量為基準,大約每月在 6~10G 左右。是 3G 一般連線速率 400Mbs/sec 不斷線全月用量 1/20,按單一費率吃到飽計費,除最高用量的 10% 老用戶若續約可以延用單一費率吃到飽,新簽約的高用量用戶必須付出超量使用費,超量費用大約以 1G、2G 為計費單位,超量單價大約是合約單價的兩倍。
交通部原本規畫等 2G 頻譜回收,2015 年才釋出 LTE 執照。日前由國防部所使用的 700MHz 頻譜可望提前繳回,NCC 表示 LTE 執照最快 2013 年 7 月就可釋出。
3G、4G 網路銜接期很長,銜接期 4G 網路不完整,必須靠 3G 網路補足。一旦決定推出 4G 服務,就應考慮廢除 3G 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改為分級計費。維持銜接期服務穩定以及業者持續在熱點建設的意願。
國內即將開放 4G LTE,建議先調整 3G 上網價格做準備,國內 3G、4G 分級計費參考價為:
1G~10G 定額合約每 1G 每月 $100,超過合約用量每 1G $200。
例如:
固定合約2G($200/月)、4G($400/月)、6G($600/月)、8G($800/月)、10G($1000/月)
超過合約用量 1G($200)
如此計費方式,大部分使用者(90%)依目前用量月租都可以減半。根據北美經驗,第一年業者收費會稍減,但上網用戶數會大增,業者實質營收不會改變多少,但可以從單一費率吃到飽轉型到分級計量收費,投資 4G LTE、Wimax 未來可望因用量增加而回收建置費用。除非行動上網技術進步,容量無限,分級計費最能保障網路品質,提高業者升級意願。
很少人要一個只能上網的智慧手機。通話時用另一個手機。Wimax 失敗在業者初期覆蓋率不足,服務穩定性不足。缺乏可以自動補強 Wimax 的用戶設備(必要時自動啟用 3G 網、Wifi 網以補 Wimax 初期網路建構之不足)。又面臨 3G 、ADSL、FTTB、CABLE 單一費率吃到飽夾殺,Wimax 無法突初重圍,達到經濟規模,回收建置費用。Wimax 曾經面臨的困難,開放 LTE 時也會遇到。若不考慮結合現有 3G、Wifi 業務,LTE 會面臨 Wimax 同樣的窘境。 現有 3G 業者繼續投資意願也會因 LTE 開放而遲疑,LTE 開放要考慮到現有 3G 業者的經營。把 LTE 視為 3G 上網的擴充,對用戶最有利。把 Wimax 頻率直接轉為 LTE,公平性有疑慮,輔導 Wimax 業者與 3G 業者整合,才是正途。
目前交通部仍未確定頻譜使用規劃,NCC 也未決議 LTE 發照數量與細節。同為新一代 4G 技術的 WiMax 執照,早在 2007 年就已發放,目前雖經整併,業務仍無起色,但繼續提供服務,在國內市佔率很低,缺乏傳統電話服務,網路不完整,用戶設備不普及,服務定位不明確,營收並不理想。LTE 較現有 3G 技術,理論上下載頻寬可望加大至 1Gbps,上傳速率 500Mbps。
行動裝置目前主要的網路應用有:群組人際溝通服務,youtube 類非即時視訊服務,Email等網路通訊服務,網頁瀏覽,金流服務,網路視訊電話服務,傳統電話服務,即時視訊服務。
即將盛行的行動裝置雲端服務:一般應用在行動裝置傳輸量不會大,雲端檔案備份傳輸量大,但不是即時需求,行動裝置可以透過固定網路完成。雲端桌面、雲端硬碟、雲端作業系統是雙向大量即時需求,但市場接不接受,還有待考驗。
行動上網因有固定網路追趕,寬頻服務有固定網路做先期測試,行動上網尖峰時段熱點壅塞,必須靠分級收費導引使用量,必須靠分級收費提高業者擴充題升容量的動機。
4G、3G 要一併從量計價,還是 4G、3G 分別申請,分別計價?4G、3G 業務要分流嗎?北美大多數業者業提供混合服務,沒有分流。使用者透過自動切換用戶設備,只知道網路按用量計費,不需要知道使用那種網路技術。
要保留 LTE 部分頻道給現有 3G 業者嗎?北美 3G 業者沒有 LTE 共通頻道。台灣現有行動電話業者需要共同的 LTE 頻道服務嗎?考慮門號可攜,使用者不會被 LTE 硬體綁架,控制基地台數量,提高覆蓋率,都需要共同的 LTE 頻道,目前 LTE 技術,不同頻律的 LTE 服務商,用戶硬體不通用。LTE 最好的 700 頻率應保留給所有行動電話業者共用共構 LTE 網路。
要公開競價標售 4G 頻道?還是壓低定價審核遴選業者發放?新業者搶得過 3G 舊業者嗎?要保留新業者進入行動通訊市場嗎?單純競價會不會拉高用戶服務價格,導致 4G 服務推廣不易?台灣需要新的行動電話業者嗎? Wimax 沒有推起來,是否跟電話業務分離有關?還是新業者資金不足?市場對新業者,新服務信心不足?
台灣上網專用 4G (Wimax 、LTE)若不搭配行動電話服務,能被市場接受嗎?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嗎?能存活嗎?智慧型手機以上網為主,但還是需要傳統電話陪襯。
行動上網要在固定頻譜之內服務,在可預見的技術上,頻寬容量永遠趕不上市場需求,行動上網會受到建築物阻隔,四散的電波會有健康顧慮,基地台建設會受到抗爭,即便電話公司願意花錢擴充基地台,也會受限於頻譜,一定地區內能夠服務的人數與總頻寬有限制。不可能與固定網路競爭頻寬、螢幕解析度、設備價格。
行動上網要提供差別服務:防災優先於一般通話,一般通話優先於上網,文字圖片上網優先於視訊,再搭配按使用量計價,按尖峰離峰時段計價,才能滿足大眾使用不會因雍塞降低服務品質。
單一費率吃到飽,不可以,也不可能,也不應該,在 4G 行動上網實現。單一費率吃到飽,透過可以無限擴充的光纖網路才有可能實現。目前國內行動上網提供單一費率吃到飽,暗示使用者大膽放心的用,電話公司可以無限擴充。一旦發生雍塞,使用者就會有被欺騙的感覺。
北美行動電話業者從推出少數試用 LTE 服務,就開始花兩年時間調整行動電話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到按使用量計費,兩年後才大量推出 LTE 3G wifi 整合服務。
因為有單一費率吃到飽大頻寬的固定網路光纖、Cable 上網,行動裝制顯示能力一再進步,處理器規格不斷提升,與桌上固定設備差距越來越小,吃頻寬的應用會不斷推出,4G 行動上網頻譜有限,擴充基地台會有抗爭,若行動上網單一費率吃到飽,不轉型到按使用量計費,4G 服務一定被拖垮。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夏天吃涼麵
夏天吃涼麵
涼麵是清淡的素食。全麥拉麵、細拉麵、五木拉麵、油麵都可以做涼麵。
現成的油麵方便,但購買要非常謹慎。濕麵比乾麵好吃,濕麵要向有信用的麵店買,濕麵不冷藏、不冷凍,隔天會壞,才正常。不會壞的濕麵,要慎選合格大廠的產品。
麵煮好,灑點油,攤開吹涼。煮麵趕時間,要過涼水,要買有勁一點的麵,也只能煮八分熟,過水後麵才不會太軟。
濕麵條 600g 約三、四人份,試兩次,就知道量,下次再調整。買濕麵條,自己一球一球分好冷凍,麵條凍起來就沒辦法再分了!冷凍麵條,放幾個禮拜沒有問題,冷凍麵條煮麵時不能先解凍,不管哪種麵,煮麵水不要太少,麵才不會煮的糊糊的。水開下麵,攪拌開,不要黏底,大火煮開,轉中火,煮到八分熟,轉小火或熄火,悶一下起鍋。挑一條試吃一下,就知道熟沒熟,每個人的喜好不同,要試才知道。麵起鍋還會變軟一點。過冷水,麵會再變軟。
小黃瓜洗好冷藏,拌麵前再刨絲才會脆。燙好放冷的豆芽菜、紅蘿蔔絲。蔬菜量要夠,跟麵一比一,比較符合低熱量的要求。
涼麵醬:豆腐乳、花生醬、芝麻醬、醋、醬油、砂糖加等量的水充分攪拌,試兩次,就能抓住自己喜歡的比例。
拌麵時可加一點粗花生粉、熟芝麻、麻油、花椒油。
涼麵是清淡的素食。全麥拉麵、細拉麵、五木拉麵、油麵都可以做涼麵。
現成的油麵方便,但購買要非常謹慎。濕麵比乾麵好吃,濕麵要向有信用的麵店買,濕麵不冷藏、不冷凍,隔天會壞,才正常。不會壞的濕麵,要慎選合格大廠的產品。
麵煮好,灑點油,攤開吹涼。煮麵趕時間,要過涼水,要買有勁一點的麵,也只能煮八分熟,過水後麵才不會太軟。
濕麵條 600g 約三、四人份,試兩次,就知道量,下次再調整。買濕麵條,自己一球一球分好冷凍,麵條凍起來就沒辦法再分了!冷凍麵條,放幾個禮拜沒有問題,冷凍麵條煮麵時不能先解凍,不管哪種麵,煮麵水不要太少,麵才不會煮的糊糊的。水開下麵,攪拌開,不要黏底,大火煮開,轉中火,煮到八分熟,轉小火或熄火,悶一下起鍋。挑一條試吃一下,就知道熟沒熟,每個人的喜好不同,要試才知道。麵起鍋還會變軟一點。過冷水,麵會再變軟。
小黃瓜洗好冷藏,拌麵前再刨絲才會脆。燙好放冷的豆芽菜、紅蘿蔔絲。蔬菜量要夠,跟麵一比一,比較符合低熱量的要求。
涼麵醬:豆腐乳、花生醬、芝麻醬、醋、醬油、砂糖加等量的水充分攪拌,試兩次,就能抓住自己喜歡的比例。
拌麵時可加一點粗花生粉、熟芝麻、麻油、花椒油。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從環保看中鋼爐渣處理
從環保看中鋼爐渣處理
媒體關注馬英九、執政黨、行政院秘書長的破功。我們要提醒中鋼必須親自處理廢爐渣,不能規避責任,把廢棄物處理外包。中鋼對媒體說:爐渣處理有汙染,有處理技術門檻,民眾會抗議,不能公開招標,只能遴選具有處理技術的廠商。中鋼是睜眼說瞎話,所謂處理,是類似砂石篩選分級,遴選廠商再次分包處理中鋼爐渣廢棄物,若有疏失,已經怪不到中鋼頭上。中鋼說廢爐渣分級篩選出生鐵,每噸只有一兩百塊工錢,還要負擔運費和處理有毒廢棄物,利潤很薄。沒錯,利潤很薄,中鋼用很少的錢處理了有汙染的廢棄物。中鋼自己處理不了的汙染廢棄物,中鋼認為遴選出的廠商能力比中鋼還要強嗎?是遴選廠商做事比中鋼有【彈性】吧!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台灣,不能允許大企業把廢棄物外包處理規避責任。廢棄物處理有高度汙染性,照規矩處理,費用昂貴,偷雞掩埋,胡亂排放,卻有暴利,大企業親自處理廢棄物,集中好稽查。日後若有疏失,冤有頭,債有主,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廢棄物處理一旦外包,會再分包,廢棄物一分散,不利稽查,日後有問題,找不到大企業頭上,只能找得標的小包商,分包商,不利稽查,日後發現問題,小包商、分包商公司早已解散,無法求償。古人說:殺頭的生意,只要有利可圖,有人搶著做,不賺錢的生意,沒人要做。
幫中鋼處理爐渣,篩出值錢的生鐵,大塊的爐渣當成道路級配,細粉做混凝土,汙染的直接填入挖去砂石的大洞。做事有彈性的人在賺錢,台灣土地承受萬劫不復的汙染。我們要譴責偷機的商人,還是譴責規避廢棄物處理的中鋼?答案很簡單,當然是譴責中鋼。
廢水處理從 RCA 開始到科學園區,廢水處理設備是拿來給官員檢查的,工業汙染廢水不是打深井灌到地下,就是埋暗管利用深夜、豪雨、颱風天直接排放,再不然運到台北市打開路邊人孔蓋,把汙水直接灌進汙水排水管。
查核廢棄物處理要看耗電量、耗材用量與廢棄物處理量是否匹配,不能只檢查設備、技術,絕對不能讓大企業用任何藉口外包規避責任。
媒體關注馬英九、執政黨、行政院秘書長的破功。我們要提醒中鋼必須親自處理廢爐渣,不能規避責任,把廢棄物處理外包。中鋼對媒體說:爐渣處理有汙染,有處理技術門檻,民眾會抗議,不能公開招標,只能遴選具有處理技術的廠商。中鋼是睜眼說瞎話,所謂處理,是類似砂石篩選分級,遴選廠商再次分包處理中鋼爐渣廢棄物,若有疏失,已經怪不到中鋼頭上。中鋼說廢爐渣分級篩選出生鐵,每噸只有一兩百塊工錢,還要負擔運費和處理有毒廢棄物,利潤很薄。沒錯,利潤很薄,中鋼用很少的錢處理了有汙染的廢棄物。中鋼自己處理不了的汙染廢棄物,中鋼認為遴選出的廠商能力比中鋼還要強嗎?是遴選廠商做事比中鋼有【彈性】吧!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台灣,不能允許大企業把廢棄物外包處理規避責任。廢棄物處理有高度汙染性,照規矩處理,費用昂貴,偷雞掩埋,胡亂排放,卻有暴利,大企業親自處理廢棄物,集中好稽查。日後若有疏失,冤有頭,債有主,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廢棄物處理一旦外包,會再分包,廢棄物一分散,不利稽查,日後有問題,找不到大企業頭上,只能找得標的小包商,分包商,不利稽查,日後發現問題,小包商、分包商公司早已解散,無法求償。古人說:殺頭的生意,只要有利可圖,有人搶著做,不賺錢的生意,沒人要做。
幫中鋼處理爐渣,篩出值錢的生鐵,大塊的爐渣當成道路級配,細粉做混凝土,汙染的直接填入挖去砂石的大洞。做事有彈性的人在賺錢,台灣土地承受萬劫不復的汙染。我們要譴責偷機的商人,還是譴責規避廢棄物處理的中鋼?答案很簡單,當然是譴責中鋼。
廢水處理從 RCA 開始到科學園區,廢水處理設備是拿來給官員檢查的,工業汙染廢水不是打深井灌到地下,就是埋暗管利用深夜、豪雨、颱風天直接排放,再不然運到台北市打開路邊人孔蓋,把汙水直接灌進汙水排水管。
查核廢棄物處理要看耗電量、耗材用量與廢棄物處理量是否匹配,不能只檢查設備、技術,絕對不能讓大企業用任何藉口外包規避責任。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容積率獎勵終於要節制了
容積率獎勵終於要節制了
2013 年 7 月 1 日開始容積率獎勵要限制,一般地區最多兩成,都更地區最多五成。
容積率獎勵是好事,但要用在大區域裡,不能用於個別建築。大區域容積率獎勵不會侵害鄰屋日照權,不會降低鄰屋公共設施分配比例。可惜政府罔法,容積率獎勵幾乎全部用在個別建築,政府提高了容積率,卻鮮少因容積率獎勵擴充公共設施,變質的容積率獎勵,等同拿鄰屋權益去圖利建商。
容積率獎勵原本是政府利用民間力量增加區域公共停車位,擴大區域開放空間綠地。發照後停車位大多變更用途,發照後開放空間變成私有庭園,獎勵變成圖利。
後來政府再用容積率轉移來收購公共用地,等同用鄰屋的權益去收購不知在何處既成事實的私有公共用地。
後來政府又用容積率轉移來限制古蹟改建,等同用鄰屋的權益去補償不知位在何處的古跡。
爭議最大的是都更獎勵,等同用鄰屋的權益去補償都更,等同犧牲區段住戶公共設施使用率去圖利建商。
平心而論政府用容積率轉移為區域賺取利益,必須對受到損害的鄰屋做補償,實質補償應為減免房屋稅、地價稅,政府還必須限期補充區域公共設施。
容積率獎勵必須節制,政府必須付出代價。容積率獎勵不是印鈔票,容積率獎勵不是拿鄰屋的權益去圖利廠商。
2013 年 7 月 1 日開始容積率獎勵要限制,一般地區最多兩成,都更地區最多五成。
容積率獎勵是好事,但要用在大區域裡,不能用於個別建築。大區域容積率獎勵不會侵害鄰屋日照權,不會降低鄰屋公共設施分配比例。可惜政府罔法,容積率獎勵幾乎全部用在個別建築,政府提高了容積率,卻鮮少因容積率獎勵擴充公共設施,變質的容積率獎勵,等同拿鄰屋權益去圖利建商。
容積率獎勵原本是政府利用民間力量增加區域公共停車位,擴大區域開放空間綠地。發照後停車位大多變更用途,發照後開放空間變成私有庭園,獎勵變成圖利。
後來政府再用容積率轉移來收購公共用地,等同用鄰屋的權益去收購不知在何處既成事實的私有公共用地。
後來政府又用容積率轉移來限制古蹟改建,等同用鄰屋的權益去補償不知位在何處的古跡。
爭議最大的是都更獎勵,等同用鄰屋的權益去補償都更,等同犧牲區段住戶公共設施使用率去圖利建商。
平心而論政府用容積率轉移為區域賺取利益,必須對受到損害的鄰屋做補償,實質補償應為減免房屋稅、地價稅,政府還必須限期補充區域公共設施。
容積率獎勵必須節制,政府必須付出代價。容積率獎勵不是印鈔票,容積率獎勵不是拿鄰屋的權益去圖利廠商。
核四奇蹟
核四奇蹟
台電核四早年規劃由單一廠商統包,因第一次開標超過底價太多,第二次隨即拆散分別開標,原因值得玩味。當年馬特拉土木、機電拆散開標,名為扶植國內產業,培養國內業者能力,實為妥協分利於民代。核電廠系統龐大,環環相扣,主要零件反應爐、氣渦輪、發電機,國內沒有設計、生產的能力與經驗,國內大型系統整合設計能力欠缺,大型系統整合能力不足。核四光監測系統就分作十六標,系統整合要由台電來做,連不起來是台灣好命,連起來才是災難的開始。台電維運過的核電廠只有三個,三個核電廠都是統包,由國際大廠負責整合,貴雖貴,但勉強可用,還有國際大廠為整廠背書。多年來台電只進行過渦輪機汰舊更新,發電機汰舊更新。更新過程都不順利,振動問題嚴重,甚至引發反應爐因震動而急停。事後分析原因,主要是新零件廠商擴大了氣渦輪組與發電機的輸出規格。台電規劃設計計能力不足,又貪於提高發電績效,不知核電廠設計規劃營運環環相扣,變動一環整體都需要評估調整。甚至核電廠外用戶配電系統規劃設計維運都與核電廠急停相關。
2001 年核三全黑事件,出事前核三不穩,依規定要降載 50%,因為火力發電廠歲修附帶更新機組提升發電量施工不順,歲修延期完工,台電有負載壓力,核三只降載到 80%。連續跳電維運不良長時間負載嚴重不平衡,導致核三外電開關燒毀,緊急發電機開關燒毀,引發核三兩小時全黑。這次核二一號機螺栓震斷七根,是否與 95 年核二一號機歲修時附帶氣渦輪更新提升,震動加大有關,還需要詳查。
各種跡象顯示台電核電廠建廠發包能力不足,僅考慮建設成本,未考慮維運成本,也未考慮更新成本。
很多國家電力公司能力比台灣差,維運安全比台電好。台電問題在營運績效掛帥,一味提高績效,安全放旁邊。想用半瓶醋的本事設計出最先進的核電廠,技術能力不足,設計規劃核能電廠,蓋不起來是台灣運氣好,萬一勉強蓋好開始營運,那才是災難的開始,後患無窮。
樂觀的人說:【核四完工台電就可以和韓國一樣外銷核電廠賺錢】回顧當年抬高核四建廠規格,讓所有核電廠統包商必需為台電專案設計規劃因而提高報價,台電再以零件總價遠低於新系統報價為由廢除統包改採分包。
台電若能整合出可以運轉的核四,勢必追加巨額的系統整合成本。台電若整合不出可以運轉的核四,還是可以再次以廢核為由停建核四,不但可以下台,還可以博取非核家園的美名。核四停工,廠商想下台的拿錢下台。每次核四復工,就換一批想賺錢的廠商再上台。先進核電廠的零件價格比先進核電廠便宜,但要拿先進核電廠的零件組成先進核電廠總價要貴好幾倍,因為先進技術整合需要調適,調適當然要費用,當然有損耗。領導人、立法院、台電、廠商共同創造了台灣核四奇績。
台電核四早年規劃由單一廠商統包,因第一次開標超過底價太多,第二次隨即拆散分別開標,原因值得玩味。當年馬特拉土木、機電拆散開標,名為扶植國內產業,培養國內業者能力,實為妥協分利於民代。核電廠系統龐大,環環相扣,主要零件反應爐、氣渦輪、發電機,國內沒有設計、生產的能力與經驗,國內大型系統整合設計能力欠缺,大型系統整合能力不足。核四光監測系統就分作十六標,系統整合要由台電來做,連不起來是台灣好命,連起來才是災難的開始。台電維運過的核電廠只有三個,三個核電廠都是統包,由國際大廠負責整合,貴雖貴,但勉強可用,還有國際大廠為整廠背書。多年來台電只進行過渦輪機汰舊更新,發電機汰舊更新。更新過程都不順利,振動問題嚴重,甚至引發反應爐因震動而急停。事後分析原因,主要是新零件廠商擴大了氣渦輪組與發電機的輸出規格。台電規劃設計計能力不足,又貪於提高發電績效,不知核電廠設計規劃營運環環相扣,變動一環整體都需要評估調整。甚至核電廠外用戶配電系統規劃設計維運都與核電廠急停相關。
2001 年核三全黑事件,出事前核三不穩,依規定要降載 50%,因為火力發電廠歲修附帶更新機組提升發電量施工不順,歲修延期完工,台電有負載壓力,核三只降載到 80%。連續跳電維運不良長時間負載嚴重不平衡,導致核三外電開關燒毀,緊急發電機開關燒毀,引發核三兩小時全黑。這次核二一號機螺栓震斷七根,是否與 95 年核二一號機歲修時附帶氣渦輪更新提升,震動加大有關,還需要詳查。
各種跡象顯示台電核電廠建廠發包能力不足,僅考慮建設成本,未考慮維運成本,也未考慮更新成本。
很多國家電力公司能力比台灣差,維運安全比台電好。台電問題在營運績效掛帥,一味提高績效,安全放旁邊。想用半瓶醋的本事設計出最先進的核電廠,技術能力不足,設計規劃核能電廠,蓋不起來是台灣運氣好,萬一勉強蓋好開始營運,那才是災難的開始,後患無窮。
樂觀的人說:【核四完工台電就可以和韓國一樣外銷核電廠賺錢】回顧當年抬高核四建廠規格,讓所有核電廠統包商必需為台電專案設計規劃因而提高報價,台電再以零件總價遠低於新系統報價為由廢除統包改採分包。
台電若能整合出可以運轉的核四,勢必追加巨額的系統整合成本。台電若整合不出可以運轉的核四,還是可以再次以廢核為由停建核四,不但可以下台,還可以博取非核家園的美名。核四停工,廠商想下台的拿錢下台。每次核四復工,就換一批想賺錢的廠商再上台。先進核電廠的零件價格比先進核電廠便宜,但要拿先進核電廠的零件組成先進核電廠總價要貴好幾倍,因為先進技術整合需要調適,調適當然要費用,當然有損耗。領導人、立法院、台電、廠商共同創造了台灣核四奇績。
郭台銘談美牛
郭台銘談美牛
郭台銘建議政府開放五十到一百個廠商競標美牛進口權利金,每塊美牛都要繳費做衛生機構普查監管費用。郭董果然是傑出的生意人,能壓低下包供應商成本不降低品質,很快就能抓住美牛進口關鍵。
美牛問題在執法鬆緊,執法鬆緊看花費多少通關檢測成本,進口美牛全面開櫃普查,只要不計成本,絕對可以做到品質保證。執法成本要由進口業者負擔,就沒有品質顧慮。檢查費用不能由政府負擔,政府經費有限,只能抽驗,業者勢必夾帶,台彎業者有多張執照,不設限全面開放進口,若有違規,隨即換照,政府會抓不勝抓。進口商限量,公開競標,是比較可行的方法。由業者負擔費用,全面普查,若有違規,取消進口許可,並科以罰款,可以安定民心,可以解決夾帶進口的顧慮。
郭台銘果然知道台灣生態,他一刀切進問題的核心。只可惜美牛問題不光是進口商偷機夾帶問題,不光是衛生署普驗問題,不光是民生問題,不光是國人健康問題,美牛裡面還有台美關係,還有府院關係,還有國民黨內權力分配問題,還有國內政黨角力問題。有領導人以為美牛、油電雙漲、證所稅只是單純做點事,但有很多批不同的人,抓住機會趁機要給你好看,好不容易有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送上門來,不做文章,不做申論題,太可惜了!
美牛問題從來就不單純是美牛!郭台銘是生意人,看政治未必準確, 在中國撞牆吃虧之後會轉彎回頭妥協,尋找各方滿意的方案繼續賺錢。我們的領導人撞牆之後知不知道原因?知道原因願不願意妥協?若不願意妥協敢不敢下殺手?
訂閱:
文章 (Atom)